技术赋能教育共享高校资源
 日期:2023-02-12   浏览:2216   来源:党务培训网  返回列表

技术赋能教育 共享高校资源(深聚焦)

图①至图⑤依次为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在线课程。
数据来源:教育部

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当前,多种教育数字化平台使学习形态更加灵活、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学习终端更加普及,有力推动了高等教育模式创新和实践变革,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发挥重要作用。本期教育版,结合慕课十年发展,关注如何把握数字化机遇、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编 者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数字化的知识、信息和数据已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将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等方面产生系统变革”……在前不久召开的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上,《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获得广泛共识。

中国慕课自2013年起步,经过十年探索与实践,建设数量和应用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以慕课为抓手,高等教育在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国际交流、促进学习革命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慕课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亮丽名片。

作为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慕课如何创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助推课堂变革?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慕课又遇到怎样的挑战?面向未来,中国慕课仍将大有可为。

打破时空限制

让知识无远弗届

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一堂无机化学课上,学生们济济一堂。与此同时,远在5000多公里外的新疆喀什市,喀什大学的数百名学生通过同步课堂,也能举手发言、参与课堂互动。借助跟踪摄像机自动捕捉、5块屏幕随时切换,两地画面清晰流畅。

这一场景展现出慕课打破时空限制、让知识无远弗届的魅力。近年来,“慕课西部行计划”持续推进,一方面利用东部师资与技术优势,将优质慕课资源输送到西部高校,另一方面开展常态化师资培训,提升西部高校教育教学“造血”功能。数据显示,仅2022年西部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126万门次,参与学习学生数2.1亿人次。

“慕课西部行计划”是一个缩影。一组数字见证中国慕课的蝶变:截至2022年11月,中国慕课数量超过6.19万门,注册用户4.02亿,学习人数达9.79亿人次,中国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数均居世界第一。

“我可以随时报名感兴趣的课程,接触到各高校优秀的老师。”“虽然是免费课程,但老师讲课细致,让我受益匪浅。”在线学习平台页面上,学习者们写下心声,分享学习收获。

2022年3月,智慧高教平台正式上线。平台一期从全国5.2万余门慕课中遴选、汇聚了众多高水平大学、名师大家的2.7万门优质课程,覆盖高等教育全部14个学科门类、92个专业类,实现了全网好课一站搜索。比如,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开设的《新结构经济学》,截至目前已开课5次,累计7万多人选课;古典文学专家南开大学叶嘉莹教授开设的《中华诗词之美》,从《花间集》《离骚》讲到《人间词话》《迦陵诗词稿》,详解典故,学诗忆往,成为平台热门课程之一。

10年来,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引发了一场“学习革命”,推动高等教育变革创新。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认为,“慕课以其优质、共享、跨越时空的特点,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系列部署,教育系统将积极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成教育领域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不断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说。

改变教育形态

为课堂带来丰富想象空间

依托数字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的田威教授不仅把飞机“装配”现场搬到了课堂,还带领全国各地的学生在同一个实验室实时互动——屏幕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贵州理工学院三校学生通力协作,体验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装配”过程。

与“装配”大飞机类似,在高校,有很多实验实训做不到、做不好,怎样解决?

数字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提供了破解难题的途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智慧高教平台汇集了各地各校建成的300多个优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打造了在线“云端实验室”,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验、自主安排进度,同时还可以即时获取详尽精确的实验报告,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如何推进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保证线上教学质量?

慕课为高等教育课堂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让教学理念、技术、标准、方法、评价等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哈尔滨工业大学将原有慕课资源重新整合,把直播课回放视频、授课教案等资料上传至小规模定制课程,形成全新的线上学习库;浙江大学“人体解剖学”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引入虚拟人体教学系统,详细介绍各器官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直观……

如今,依托慕课产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涌现,跨校跨区域在线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大规模在线和小规模定制、翻转课堂等日渐走进高校课堂。目前,教育部已认定1875门线上一流课程、728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和86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而现有教育教学方法在支撑数字时代复杂教学实践方面仍存在局限。”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认为,教师应快速适应数字化新形势,提升自身的数字胜任力。

“利用数字技术推进高等教育转型升级,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品质,已成为高等教育变革的趋势。”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主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表示,大规模的慕课与在线教育有力推动了高等教育理念更新、实践变革和数字技术有效应用。

促进国际交流

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优质资源

2021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开启8门全球公开课,讲授“摆脱贫困的中国道路”“碳中和视角下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冬奥会与冰雪运动”“科技企业的创立与成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围绕影响人类命运的重大议题建设并分享优质的教育资源。

“减贫是人类的大事,中国在这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我们希望通过全球公开课,把中国减贫成功的案例讲述给世界,分享中国的治理经验。”授课教师之一、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李稻葵说。

以开放的姿态分享在线教育成果,中国慕课为世界高等教育应对数字时代教育变革作出了贡献。

2020年首届世界慕课大会召开,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成立,构建起高等在线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机制,联盟秘书处设在清华大学。依托联盟秘书处,中国大学组织了超过10场全球在线教育对话活动,开设了168门全球融合式课程,11个国家的13所世界著名大学实行了互认学分,推出了8门英文全球公开课,吸引全球学习者730万。

据介绍,“爱课程”和“学堂在线”两个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联盟,上线了包括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等14种语言的1000余门国际化课程资源,为全球学习者免费提供配套教学服务,覆盖177个国家和地区。

技术赋能教育,教育塑造未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大力推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联合各方力量构建全球教育数字化共同体,推动课程共享、学分互认,为全球学习者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资源。(吴丹 丁雅诵)

来源:人民日报


<上一篇:冬奥场馆再利用的启示下一篇:农村少年如何成长为航天总师?专访神舟飞船总设计师贾世锦>
0.051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