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稳“菜篮子”鼓起钱袋子——重庆市璧山区璧北蔬菜基地采访记
 日期:2023-01-13   浏览:1755   来源:党务培训网  返回列表

春节临近,“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关系千家万户。1月8日清晨,记者驱车来到距离重庆市中心城区最近的“菜篮子”生产基地——璧山区璧北蔬菜基地。每天有超500吨的新鲜蔬菜从这里流向重庆市民的餐桌。

在璧山区七塘镇建设村1万多亩的菜地里,菜农们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村民何龙和妻子正拿着铲子采摘上海青。收割、叠整、装筐一气呵成。37岁的何龙从事蔬菜种植已有10来年,现在是当地有名的种菜大户。在他家150多亩的蔬菜基地里,种植了冬苋菜、水白菜、白萝卜等10多种蔬菜。

记者问起最近蔬菜收成情况,何龙指着不远处的蔬菜大棚说,“去年6月,我在原有基础上又流转了40多亩地,新建了8个温室大棚,种上了市场需求量大的西红柿、儿菜、莴笋等品种。这些菜最近开始集中上市,今天有30吨左右蔬菜会从这里发车,快的话下午就能到达主城区的各大农贸市场和商超”。

在何龙的蔬菜大棚里,杀虫灯、防虫网、滴灌系统等设施一应俱全。这些年,尽管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提高,但他并没有因此放松对蔬菜质量的把控。“既要保证市场供应充足,也要保证质量安全,让大家吃得放心。”何龙介绍,在璧山区科技特派员指导下,自家的蔬菜从育苗、移栽到浇水、施肥,全部按照有机蔬菜的标准操作,农忙时节还聘请30多名村民进行人工除草、施肥、采摘。

在璧山区,像何龙这样的蔬菜种植大户有100多户,全区蔬菜播种面积超35万亩。8日上午10点,记者来到璧山区大路街道高拱村,3辆前来拉菜的货车整齐停靠在蔬菜基地旁,璧山新芽种植股份合作社理事长李华和村民们正忙着把一筐筐刚采收的蔬菜过磅、装车。

“近段时间,蔬菜长得不错,基地里的白菜、儿菜已开始大面积采收,市场供应有保障。”土生土长的璧山人李华2012年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种植蔬菜。2014年,他发起成立新芽种植股份合作社,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推动蔬菜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如今,合作社的蔬菜种植规模已达1400亩,覆盖璧山区5个镇街24个村和社区。

科技支撑有力,蔬菜稳产才有底气。“我们这块地里种的就是去年9月从渝西蔬菜研发中心引进的儿菜新品种。”李华带着记者实地看了当地的新品种蔬菜。从外观上看,这款儿菜与平常看到的儿菜并无明显差异。“你可别小看了它,抗病强、耐高温、品质好,每亩地的产量比过去高出25%,而且口感清爽,很受市场欢迎。”李华说。

跟随李华的脚步,记者走进位于璧山区七塘镇的渝西蔬菜研发中心。实验大棚里,来自重庆市农科院的几名专家正为培育新的蔬菜品种忙活着。“近几年,通过引进试验,我们筛选出了100多个适宜本土种植的蔬菜新品种,并对其中60多个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渝西蔬菜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谊模说,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璧山蔬菜生产效能,丰富了“菜篮子”。

为确保“菜篮子”产品产得出、运得走、供得上,璧山区在产销对接、畅通流通渠道上下足了功夫。“我们充分发挥璧山区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作用,打通区外销路。同时,广泛发动大型企业、生鲜超市开展基地直采,每日基地直采生鲜蔬菜超15万斤。”璧山区商务委主任曾维波说。

在璧山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满满的“菜篮子”里装满了丰收的喜悦。聊起未来的打算,李华看了看地里绿油油的蔬菜说,“守稳守好‘菜篮子’,让大家吃上放心菜,让乡亲们靠着种植蔬菜,钱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本报记者 吴陆牧)

来源:经济日报


<上一篇:活力中国丨在外商投资热情中感知中国经济活力下一篇:新春走基层丨无言的坚守温暖回家之路——“90后”“动车保姆”的春运故事>
0.05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