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试,释放创新活力(科技视点·创新驱动看高新⑦)
 日期:2022-11-28   浏览:1473   来源:党务培训网  返回列表

中关村紧跟技术革命浪潮,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束缚,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先行先试,释放创新活力(科技视点·创新驱动看高新⑦)

本报记者 冯 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已成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自主创新的主阵地、高科技企业的出发地。

这里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创新高地之一:2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400余家上市公司、102家独角兽企业……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从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到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中关村紧跟技术革命浪潮,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束缚,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的创新之路。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11月14日,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以下简称微芯研究院)发布最新成果:成功研发海量存储引擎“泓”。这是目前全球支持量级最大的区块链开源存储引擎,将为长安链的应用提供拍字节(PB)级存储支持。

长安链是我国首个自主可控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自2021年初发布以来,长安链已应用于国家级税务监管、可信数字身份体系、政务服务、供应链金融等300余个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团队负责人万明超介绍,在区块链与5G、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新基建相融合的应用场景中,通过“泓”加持,长安链将进一步为可信万物互联保驾护航。

走进微芯研究院的实验室,只见研发团队每人对着两台显示器,飞快地敲击着键盘。电流通过仅有沙粒般大小的芯片,在信号显示屏里呈现着美妙的电波;软件合成平台上,一行行代码在计算机屏幕上飞速“刷屏”。

成立仅仅3年多,北京微芯研究院跑出创新“加速度”,科研成果边研究、边转化、边应用。“微芯研究院的发展,得益于北京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关村先行先试下的优惠政策和创新机制。”北京微芯研究院院长董进说。

为了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中关村建立完善“五新机制”,在运行机制、财政支持政策、绩效评价机制、知识产权激励、固定资产管理方式等方面推出改革举措,极大释放了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

董进介绍,研究院可以按照与国际接轨的模式开展技术研发,根据项目实际需求包干制安排财政科研经费;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成立专门团队对接,随时了解研发需求,进行协调保障。研究院成立之初,一项科研成果需要中试,但团队从来没和企业打过交道。关键时刻,中关村相关团队上门对接,一个电话拨通了京郊的科技产业园区。两天后,这项成果就在该园区的一家中试企业“开跑”。

“敢为天下先”是中关村与生俱来的气质。瞄准制约创新发展的“痛点”和“堵点”,一批改革举措应运而生。

今年5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发布《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海淀园)开展基础研究税收政策试点的通知》,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一位科技企业负责人说:“这项政策既能激励引导企业更积极地投入资金用于基础科研,企业也可以将节约的费用用于自身研究创新工作,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关村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先行先试一批改革政策:出台在京高校、央企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中关村国际人才20条新政等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率先落地公司型创投机构企业所得税、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持续开展投贷联动、设立民营银行、创新医疗器械应用推广等改革试点。截至目前,已有30余项试点政策在全国推广实施。

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质量发展动力更强劲

“我们建立了国内首创的医疗器械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平台,能够大幅提升医疗器械研发速度与质量,降低研发与生产成本,帮助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实现更可靠更高效的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北京中关村水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京昇说。

作为一家年轻且有生命力的公司,水木医疗科技致力于为高校院所、医疗机构以及企业提供全流程技术服务,助推高校院所、医疗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自2020年正式开展服务以来,已服务企业超过500家,服务项目近2000项。“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医疗器械,我们一直在向这个目标努力。”孙京昇说。

聚焦原始创新,中关村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且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速度,与高校院所深度合作,构建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特色的项目培育体系,带动创新项目和重大项目的转化与落地。

行走在中关村,“从0到1”的原始创新令人刮目相看。

发布全球首款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2.0”、全球首个治疗肝衰竭的干细胞新药问世、怀柔质子回旋加速器设施成功出束、量子直接通信距离刷新世界纪录……坚持四个“面向”,一个又一个创新成果从实验室里涌现,更走上生产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一组数据,见证着中关村的十年奋进。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夯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从2012年的不到千亿增长到2021年的4600.2亿元;研究开发费用占总收入比重从3.9%提高至5.5%。创新产出量质齐升,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拥有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以及累计创制国际标准数均实现翻两番以上。

创新型产业集群加速培育。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双发动机”作用凸显,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总收入由2012年的8941.5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4.3万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总收入由1000亿元增长至近5000亿元。先进制造、现代交通、新材料、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亮点纷呈,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延伸创新版图,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更大贡献

如今的中关村,已由“电子一条街”扩展至“一区多园”,辐射能力越来越强。

在中关村房山园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灭火无人直升机进行扑火训练、无人驾驶汽车在路上行驶、带柔顺臂的机器人穿针引线……园区工作人员对这些前沿技术的应用、测试场景,早已司空见惯。

在隐形冠军企业北京航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标准化厂房内,一架长度达到9.3米的深红色无人直升机格外显眼。公司总经理王伟介绍,公司主要从事大载荷无人直升机系统的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和技术服务,眼前的这架无人机自产化率达到85%以上,可携带6枚50公斤级的灭火弹用于森林灭火。

中关村房山园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他们探索“前店后厂”模式,以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为载体,利用周边标准化厂房作为产业化空间,有效推动了智能制造与装备、前沿新材料和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高精尖企业发展。

“我们的无人直升机制造工厂,跟研发空间只隔一条马路,如果生产环节出现状况,研发人员步行3分钟就能抵达制造工厂,用最快时间拿出解决方案。”王伟说,这是科研人员最喜欢的工作节奏,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都可以投入研发。

一区多园统筹联动、推动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深化跨区域协同创新……中关村不断延伸着自己的创新版图,实现技术、产业、金融、人才的加速聚合。

辐射全国、链接全球,开放的中关村作为全球创新网络枢纽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目前,北京已拥有具有研发功能的外资企业189家。在北京创新发展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中,有10项专为中关村“量身定制”。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北京教育、科技和人才优势,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一批行业头部企业,积极推动优化园区空间布局,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推动中关村示范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向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迈出坚实步伐。”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许强说。

来源:人民日报


<上一篇:31省份新增本土确诊3748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36304例下一篇:一个数据产品的交易历程(一线调查·扩内需畅循环)>
0.083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