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佤山铺展兴边富民新图景(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日期:2022-11-26   浏览:1465   来源:党务培训网  返回列表

云南沧源着力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

阿佤山铺展兴边富民新图景(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冬日的阿佤山沐浴着暖阳,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上班老村的坚果地里,老支书岩团正忙着统计分析果树生长情况。70岁的他总也闲不下来,得空就往地里跑,“大家都在加油干,我也要多出一些力。”

闲不下来的还有上班老村党总支书记杨林和村干部们,他们团结带领乡亲们脱贫之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正着力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杨林说,“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跟乡亲们一道撸起袖子加油干,建设好美丽家园,过上更好的日子。”

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沧源佤族自治县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2021年8月19日,习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如今在沧源县,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正加紧推进。阿佤山上,沿边村寨,兴边富民的新图景徐徐铺展。

补上短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促增收

“难点在于转移工蜂幼虫,操作时要心细、眼锐、手稳。”11月16日下午,班洪乡班洪村的蜜蜂扩繁场里,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正给50多名蜂农培训中蜂蜂王人工培育技术。

打开蜂箱,黄家兴将移虫针贴着巢房壁放下去,手腕纹丝不动,然后又贴着巢房壁慢慢返回,工蜂幼虫浮在移虫针上,随后被轻轻转移至蜡碗中。

村民们跟着练习起来。“大家好好学,把技术问题解决了,蜂蜜质量才能提上来。”班洪村党总支书记杨志良在一旁鼓劲。

背靠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班洪村有着发展养蜂产业的优势条件。2018年起,村民纷纷从事这项“甜蜜产业”,可一度因养殖技术没跟上,蜂箱里的蜜蜂全跑了。

为帮村民养好蜜蜂,杨志良带着村干部多次赴外地蜂场学习,“在定点帮扶单位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协调下,我们还把养蜂专家黄家兴团队请到了村里。”

2021年5月,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云南沧源试验站挂牌成立。黄家兴团队常驻班洪村,开展蜜蜂育种、高效养殖等科研工作,为村民培训中蜂养殖技术。

胡蜂带来危害,不注意人工饲喂,不会养育蜂王……专家团队很快发现当地蜂农养蜂“有箱无蜂”的症结。

“必须对症下药。”每年6月,野外胡蜂数量开始增加,杨志良和村干部轮流带着蜂农们守在蜂场周围,人工捕捉胡蜂。6月至9月是沧源的雨季,一下雨,杨志良和村干部们就穿梭于各个蜂场,检查人工饲喂情况,“雨季,蜜蜂不好采花粉,要增加人工饲喂。”

“这办法真管用,现在蜜蜂飞逃率控制在了10%左右,我家养了100箱,一年收入近10万元。”蜂农刀国华告诉记者。

杨志良介绍,班洪村目前约有1400箱蜂群,村里还自建了一个蜂蜜加工厂,去年加工蜂蜜40吨,产值超过200万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杨志良说,“我们将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扩大蜜蜂养殖规模。去年村里已种下近300亩米团花,计划以米团花为蜜蜂蜜源生产黑蜜,黑蜜市场价能卖到普通蜂蜜的4倍。”

干部带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沿着班老乡下班老村平整的水泥路往山下走,蜿蜒的道路绕着山上连片的坚果林。

“以前哪有这么好的路,都是窄窄的泥巴土路。”下班老村党总支书记肖鸿告诉记者。

2021年6月,村里决定硬化产业路。按照规划,修路要砍掉137棵坚果树,其中有肖鸿家的101棵。而一棵坚果树,市场价约500元。

“大家都吃过没路的苦,我第一个砍树。”肖鸿带头,村民们纷纷响应,水泥路顺利修通。

“过去运坚果,靠人背牛驮,一天下来身子骨像散了架。如今小货车能开到山脚下。”下班老村村民陈国亮说,“上世纪80年代,老支书赛金带着村民们拿铁锹沿着山坡挖了3年,终于挖出一条连通山上山下的产业路,现在肖书记不顾自家损失也要修路。村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几十年来没变过。”

走在下班老村的村舍间,花香扑鼻,手工彩绘与墙体上的木鼓花盆相得益彰。“村里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道路硬化,家家户户出门就能看花、伸手就能摘果,游客越来越多。”下班老村老支书赛金说。

今年3月,下班老村改善人居条件。“把猪圈牛舍搬到村外,大家的居住环境更美了。”村民会上,赛金率先发言。

“老支书,可我家当初建牛舍花了不少钱,搬起来心疼呐!”村民刘明强说。

“不能只想着眼前,政府出资帮大家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村民们也都能分红。我先给自家60只鸡挪个窝!”赛金带头,党员干部领着全体村民干成了这桩事。

沧源县副县长李树荣介绍,2021年11月省里启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以来,沧源边境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发展不断夯实,23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已完成大部分考核指标,167个自然村中已有123个任务达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们要进一步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努力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示范点。”

人才回引,壮大乡村振兴新生力量

勐董镇芒回村的稻田里,稻谷已经收割完毕,村民肖艾那正忙着翻地灭茬。“今年稻谷产量比往年翻了一番,村民们都说,别看新书记年轻,可真有本事呐!”肖艾那说。

“这是我们种植新品种的对照试验田。”芒回村党总支书记王丽红告诉记者,“我刚回村时发现,村里种植的水稻品种老化严重,产量提不上去。我带着村民们购买良种对照试验,终于找到了最适合我们这儿种植的品种。”

今年31岁的王丽红,在大学学的是农业经济学,毕业后通过县里人才回引计划回村。前不久,村里规划发展肉牛养殖产业,王丽红和村干部们四处搜集资料,对比多个项目,在村民会上用幻灯片演示,最终定下养殖品种和方式。眼下,她正发挥自己学农的专业优势,在村里试种甜竹、灯笼果等,寻找适合当地的种植项目。

从班洪乡公坎村村委会出发向东约10公里,半山腰上有一个田园综合体。果园里种植了110亩血橙、柚子和茂谷柑,园子里还有卡丁车道、彩虹滑道等游乐设施。这天正值周末,从县城、周边村寨过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今年32岁的刀金华,大专毕业后入伍,2020年退伍后当选公坎村党总支书记。在他牵头组织下,村集体成立旅游公司负责运营田园综合体,今年7月开业以来,平均每月游客上千人,收入10万多元。

“游客到这就想吃佤族地道的土菜,我们的食材都来自周边村寨,村民的鸡、牛、蔬菜不愁销路。”旅游公司厨师郑河光告诉记者,目前公司18名员工都是本村村民,“现在我每月工资3500元,年底公司还会给村民分红。”

沧源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天德介绍,通过实施人才回引计划,沧源县从各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等人员中发掘、培养本土人才,列入村两委后备干部,目前共储备村组级后备力量190名,实现每个村至少有1名大学生村干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将继续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来源:人民日报


<上一篇:落实落细最新疫情防控措施努力确保交通物流平稳畅通——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回应热点问题下一篇:航天新征程|杨利伟:中国空间站时代脚步越来越近>
0.134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