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为什么这样红——全国人大代表肖军的富民兴村“密码”
 日期:2023-02-28   浏览:3205   来源:党务培训网  返回列表

今年元宵节第二天,陶营村还沉浸在喜庆氛围中。村里的樱桃园,满山遍野的樱桃树上,挂满了含苞待放的花骨朵,随风摇曳。

新当选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毕节市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党总支书记肖军,站在樱桃园的观景台上,时而远眺,时而俯瞰,像一位将军检阅万千雄兵那样庄严。

他告诉记者,春节这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要上山看看,“这可是全村人的摇钱树啊,一棵树每年要给老百姓贡献200元以上的收入呢!”

樱桃为什么这样红——全国人大代表肖军的富民兴村“密码”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纳雍县陶营村党总支书记肖军。

2013年,在外创业小有成就的肖军,被陶营村群众“拉”回家乡,推他当了村党支部副书记,后来又选他当了村党总支书记。

十年磨一剑。肖军说,回乡以来,他带领乡亲们全力以赴只干一件事:千方百计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在肖军的眼里,品质独特的玛瑙红樱桃树是陶营村的“母亲树”,风景秀丽的总溪河是陶营村的“母亲河”。他认为,找到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就找到了陶营村的富民兴村“密码”。

肖军一上任就盯住玛瑙红樱桃这棵树。如何经营好“这棵树”?一番调研后,他决定抓“两头”、放“中间”,成立陶营村玛瑙红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抓好产业发展的关键“两头”,一是技术,二是销售。种植、采摘、包装、运输等“中间环节”,放手发动群众干。

确定好发展思路后,肖军为这棵树烧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抢抓住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政策机遇,广泛动员村民大规模种植玛瑙红樱桃树。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每亩补助1200元的“红利”激励和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技术支撑下,全村樱桃种植面积迅速飙升到近5000亩,实现“家家都有樱桃树、人人会种樱桃树”的目标,让曾经瓦窑遍地、尘土飞扬的山坡变成了美丽的樱桃园,陶营村迈出了“青山”变“银山”的第一步。

樱桃为什么这样红——全国人大代表肖军的富民兴村“密码”

曾经尘土飞扬的山坡变成了樱桃园。

第二把“火”,连续举办四届“樱桃节”,让陶营玛瑙红樱桃声名远播,开辟了北、上、广、深等26个大城市的销售渠道,通过“山上建基地、山下做包装、山外拓市场”的模式,打通“青山”向“金山”转换的通道,陶营村迈出了“青山”变“银山”的第二步。

“陶营樱桃节曾创下日均110万元的销售额。”肖军扳着手指算了一笔账:5000亩樱桃全部进入盛产期后,保守点估算每亩收入8000元,每年产值4000万元,全村802户、3233人,户均收入近5万元,人均收入1.2万元以上。

樱桃为什么这样红——全国人大代表肖军的富民兴村“密码”

每到樱桃花开放和收获季节,大量游客来到陶营村欣赏乡村风光,体验采摘乐趣。

第三把“火”,布局樱桃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探索“青山”变“金山”的多种路径。为了提高樱桃附加值,肖军说服种植大户杨才貌用樱桃酿酒,经几番尝试之后,酿出了口感、品质独特的樱桃酒。肖军欣喜之余,聘杨才貌当技术总监,然后马不停蹄地忙碌樱桃酒厂的各项筹建工作。肖军告诉记者,樱桃果汁厂也列入了发展规划并开始筹备。他深信,这两个厂投产后,陶营村将会迈出“青山”变“银山”的第三步:“土特产”产业化。

肖军的“三把火”,“烧”出了“中国玛瑙红樱桃第一村”、“中国玛瑙红樱桃之乡”的响亮品牌,“烧”出了“绿水青山”转换成“金山银山”的“金钥匙”。“烧”出了陶营村乡村振兴的希望:森林覆盖率从40%增至83.6%,全村人均收入2021年达20600元,其中,玛瑙红樱桃树贡献的收入占了“半壁江山”。

从种好“一棵树”点燃乡村的发展希望后,肖军又带领乡亲们经营好“一条河”。陶营村位于国家4A级景区纳雍总溪河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域,二月赏樱花,四月品樱桃,夏天戏溪水。在数千亩玛瑙红樱桃的“加持”下,这里,成为总溪河风景名胜区游客的核心打卡地。2019年,陶营村上榜农业农村部评选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如何让“绿水”变“金水”?肖军一语破的:“走农旅融合产业化之路”。肖军告诉记者,推进农旅融合产业化的关键一“招”是“城镇化带动”。他的构想是通过建好一座“城”,支撑农文旅融合产业化。2015年12月,贵州最大水利工程——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在距陶营村几公里外的地方开工建设。肖军和村委班子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申请了80多亩建设用地,建了一个“集中安置点”,开启了陶营村的城镇化之路。

据肖军介绍,这个“集中安置点”后来更名为“陶营小区”。在这座“微城”里,总溪河风景名胜区游客服务中心、玛瑙红樱桃文化广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深加工厂房、冷链和仓储物流园、农产品科研中心等农旅融合产业化的标志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幼儿园、医院、文化图书室、加油站、邮政代办点、养老院等生活配套设施日臻完善,500多间商铺日渐活跃。“陶营小区”成了名副其实的“陶营小镇”。

建好一座“城”,加快了陶营村“一条河”农旅融合的产业化步伐。“中国玛瑙红樱桃”“十里河滩烧烤场”“亲水溪流度假区”“河鱼养殖体验中心”等项目有条不紊地规划建设,农家乐、民宿、垂钓、赏花、采摘等方兴未艾。目前,全村餐饮收入1500多万元,住宿娱乐等收入220多万元,人均创收5600元。

一棵“树”,一条“河”,一座“城”,“鼓”了村民腰包,“火”了集体经济。2022年底,陶营村各类生产经营总收入达6500万元,人均收入过2万元,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集体经济也得到壮大,累计收入达682万元,彻底撕掉了集体经济“空壳村”的标签。

肖军说,陶营村的跨越发展,最关键的是村支两委“团”好了一群人。“一团五队”和“两社”,就是陶营村“团”好一群人的法宝。陶营村成立了党员服务团,组建了发展顾问队、技术服务队、电商服务队、文化传播服务队、事务管理服务队等五支队伍,将发展产业和村务管理的“行家里手”紧紧地“团”在一起。同时又成立了现代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群众以土地、樱桃树、资金、劳动力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入股,把大家的利益紧紧地“团”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谋振兴大计,共兴农旅融合,共建美丽乡村,共享发展成果。

肖军说,种好一棵“树”、用好一条“河”、建好一座“城”、团好一群人的“四好”之路,就是陶营村的振兴之路、腾飞之路!

距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时间越来越近,肖军一天比一天忙。“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我既感到非常光荣,同时也深知责任重大。”白天调研走访,晚上伏案疾书。肖军说,他每天忙的就是把陶营村的“10年之变”总结好,把带着“泥土味儿”的富民兴村建议带到全国两会上去汇报交流,让全国的乡亲都能感受到我们的幸福生活。

采访结束时,肖军送我下山,满山的玛瑙樱桃一直红到天际。他说,陶营村的好戏还在后头呢!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返乡就业创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意义重大。近年来,贵州持续实施“雁归兴贵”行动计划,2021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就业就有18.45万人。人才兴,乡村兴。我们呼唤像肖军这样的本土人才不断涌现。

来源:《人大论坛》杂志2023年第2期

作者:人大论坛全媒体记者 弓倩

来源:贵州人大


<上一篇:氛围感拉满,年轻人花式摆摊带来新机遇下一篇:重庆涪陵:科技助力春耕为粮食稳产打下基础>
0.228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