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承压前行稳中有进
 日期:2022-12-17   浏览:3231   来源:党务培训网  返回列表

今年的中国经济,并不寻常。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令中国经济承压迎考。看世界,国际环境复杂严峻、风急浪高,全球经济需求不振,通胀高企;看国内,疫情持续反复,经济发展面临超预期变化和下行压力。

面对艰难险阻,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经济承压前行

今年10月份,很多人期待中国三季度经济数据的出炉。这种期盼是有原因的。今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但在疫情等非预期冲击下,二季度经济增长下行至0.4%。中国经济能否顶住压力,扭转下滑趋势?

事实证明,中国经济经受住了考验。第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9%,10月份、11月份延续恢复势头。其中,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也不断改善,整体保持恢复发展态势。

“中国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这在疫情冲击背景下殊为不易。”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说。

从全球范围看,中国经济表现也依然突出。其中,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与全球通胀高企形成鲜明对比。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与此同时,10月份,欧元区CPI同比上升10.6%,创下历史新高。美国11月份CPI同比增幅虽高达7.1%,但已是今年1月份以来的最低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总裁吉塔·戈皮纳特说,在全球范围内,通胀带来的压力比人们想象的更为持久,预计全球整体通胀率将在2022年达到9.5%的峰值。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说,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持续加大、国内疫情散发多变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承压前行,持续恢复,稳中有进,彰显了大国经济韧性。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12月9日,国产大型客机C919交付中国东方航空。这意味着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和俄罗斯之后,全球第4个可以独立生产大型客机的国家。

中国经济质的提升更为亮眼。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2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10.7%,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3.5%。

产业升级加快的同时,高技术产业投资也在提速。各地推进新能源、新医药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制造业补链强链,有力支持了制造业投资。今年前11个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9.9%,快于全部投资14.6个百分点。

这在我国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中也可见一斑。今年前10个月,实际使用外资10898亿元,同比增长14.4%。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1.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57.2%,高技术服务业增长25%。

值得关注的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33.6%和26.9%,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地区,其中很大部分来自于制造业。从来源地看,韩国、德国、英国、日本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106.2%、95.8%、40.1%和36.8%。

从整个经济大盘来看,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态势良好。国家统计局新近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同时,各地积极做好能源资源生产供应保障。在全球面临日趋严峻的粮食和能源危机之时,实属难得。

此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数据尤为亮眼。今年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1倍,市场占有率达25%。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纷纷加快出海步伐。

郭丽岩说,这说明我国绿色、低碳化转型正在加速,在助推经济恢复的同时,也为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同时,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外溢性明显,也对全球经济秩序恢复发挥着稳定器作用。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如今的中国经济,正以实际成效,诠释着质和量的辩证法。

明年前景可期

展望2023年,中国经济仍将面临严峻的内外部挑战。从外部看,加息周期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逆全球化和地缘冲突使发展不确定性增加。从内部看,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并未根本性解决,经济运行压力仍大。

12月初,中央政治局在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魏琪嘉说,中央把稳增长放在首位,体现出发展是解决前进道路上困难根本办法的思路。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在各项宏观政策作用下,我们有理由对2023年的经济满怀信心。

为此,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政策实施也应更注重实效和精准。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中央明确提出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抓到了问题的核心,市场信心对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将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优化疫情防控的务实之举,有助于进一步稳定预期,减少因疫情防控导致的不确定性。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要下决心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解放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我们相信,2023年中国经济将整体好转,稳步向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本报记者 黄晓芳 熊丽)

来源:经济日报


<上一篇:重点药品生产供应情况如何?总台记者多地探访下一篇:为什么说“新十条”能够更好协调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0.066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